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校园传染病防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校园内最常见的传染病有诺如病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等多种传染病,一旦这些传染病进入校园,极易引起聚集性发病。 为了守护师生健康,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请全体师生多多了解,多多学习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 一、坚持做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 1.关注疫情形势,非必要不离渝。 2.积极主动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建立群体免疫屏障。 3.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离校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尽量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二、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坚持多病同防 1、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诺如病毒体,传染性强,所有人群均易感。可通过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水、物品、空气等传播。诺如病毒在密闭场所中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感染者起病急,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其他症状有腹痛、恶心、发热、畏寒、头痛和全身酸痛等。患病时应补充足够的水分以预防脱水。严重脱水时,应及时住院输液治疗。此病为自限性,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 隔离期:病人发病后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 
2、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皇塞、流涕、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最有效途径。 隔离期:发病后七天。

3、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弥漫性肿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传染源是流行性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接种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腮腺炎的最有效途径。 隔离期:腮腺肿大完全消失或发病后10天。 
4、肺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当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高声谈笑时,含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从呼吸道菌直接排出,在空气中形成飞沫,较大的飞沫咳嗽很快落到地面,较小的飞沫很快蒸发为含结核菌的微粒核,并长时间暴浮在空气中。如果空气流通不畅,含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粒核被健康人吸入肺泡就可能引起感染。 肺结核的主要症状为午后低热,胸闷、胸痛、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等也是肺结核患者的常见症状。若咳嗽、咳痰≥2周、咯血或痰中带血,为肺结核的可疑症状,应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进行检查。另外,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有明确的密切接触史的同宿舍或同班同学,即使没有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也应该早期进行健康检查。 隔离期:由重庆市大江医院复诊复核并出具返校证明,方可返校复工复学。 
预防传染病,养成个人卫生好习惯,我们应该做到: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科学合理安排饮食,提高自身免疫力。 2.保持充足的睡眠,尽量不要熬夜,感到身体疲劳时要及时休息,保持精力充沛。 3.注意环境卫生,室内勤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密闭场所。 4.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外出注意防护。 5.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不饮生水。 6.主动接种疫苗,形成免疫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