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地理组石娟老师在初一(30)班上了一节公开课,上课的内容为《海陆变迁》。课后,各位老师聚在一起,就本节课进行了交流。 石老师在课堂开头带着学生回忆由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都可能造成地表的海陆变迁。再以提问的方式导入,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处于不断地变化的。 首先石老师播放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总结提炼出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缓慢地飘逸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支撑这一观点的证据:轮廓的证据、古老地层的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古气候学的证据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接着石老师提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比较得到支持的是“海底扩张说”,并通过一张图片演示海底扩张的过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理论基础上,科学家经过综合分析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展示“板块分布示意图”,引出本课重点——板块的运动。 然后,石老师引导学生读图,通过比较六大板块和七大洲的异同,让学生总结规律,快速地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再强调位于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然后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读《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的国家和地区》,找出四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和三个国家(日本、新西兰、智利)。PPT呈现世界地形图板块分布示意叠加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接着石老师再以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区分陆、陆碰撞和洋、陆碰撞形成的地形差别。通过用课本演示板块张裂运动,让学生理解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再接着,石老师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水煮鸡蛋的例子引出板块的边缘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将学生之前在地图上找到的三个国家对应,解释这些国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石老师的整节课优点突出:一、石老师本人上课十分具有亲和力,整节课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二、石老师的整节课紧扣课标,逻辑严密,既突出了重难点,也十分注重细节。三、石老师的板书设计非常好,既书写快速,板书又十分美观。四、石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很到位,循循善诱。此外,石老师还一直强调学生对地图的使用,突出了地理特色。五、石老师使用的视频,十分有趣,不仅吸引了学生,还讲清楚了“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知识。此外,其还利用视频培养了学生信息提取与地理分析能力,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大家分享了关于石老师这节课的看法后,教研组长盖彦华老师立足于本节课,提出了一些建议。各位老师必须要深入研读课标,抓住重难点学会精简,突出地理的理科特性。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册,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要纠正学生的表述,规范学生的学科用语。此外,所有老师都要注意资料的更新,教育理念的转变,当然这一点也是比较难的,需要各位老师多去看多去思考。 最后,盖老师就接下来地理学习组的工作方向提出了建议。一、各位新教师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各位老师要多去看、去思考,应多多尝试写论文,争取发表。二、各位老师可以积极尝试课题的申报,大家也可以一起去尝试做一个课题,总之要积极去做。三、如果地理学习组后面还有机会进行组内公开课展示,各位老师可以尝试跨班级、跨年级、跨校区讲课,为以后的赛课做准锻炼备。四、下学期会开地理兴趣社团,各位老师可以分工写地理兴趣社团课的教案,最后进行资料汇总,为地理兴趣社团的发展做准备。 


|